Architecture Aesthetic

造化建築觀之毓繡美術館

麗晨編輯部
12/4/23

造化,

意旨大自然創造、化育萬物的過程。在見自己、見天地、見眾生的宗師之路上,廖偉立認為身為一名出色的建築師,同樣也必須審時度勢地巧妙掌握「天地宇宙」、「人體宇宙」、「建築宇宙」三者間的關聯與共生關係。

建築,是不斷尋找關係的過程
大至宇宙,小至建築,建築既是生活,又是生命,更是一種信仰系統。深受《老子》處世哲學觀影響的他相信,萬事萬物都存在一種微妙共生、交互運行的關係。轉化到建築哲學觀上,他不停透過建築來尋找與人、與天地、與歷史、與文化、與自然的關係。
 
2005年於「台北當代藝術館」的建築展中,廖偉立提出「雜木林美學」此一概念。台灣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,造就林相生態豐富、雜木混處的環境,從歷史層面觀之,亦受到中原文化與殖民文化的影響,同樣交雜混合出多種文化樣貌。不同於歐洲較為極簡的美學風格,台灣的生活環境與常民的生活能量,匯集如同雜木林般,呈現「多元與複雜」的價值,看似衝突卻具協調感。
 
長年接觸公共工程的他認為,建築物在城市中就像一個舞台,承載的能量應該要多元,建築形式的背後也必須富含隱藏意義。
 
當與建築真實對話時,不能只從單一美學觀點,來看待建築形體的美醜與否,建築現象也有很多面向要去了解,諸如:結構、材料、功能、使用者行走的動線、當地居民生活的軌跡等,太多綜合要件需同時觀照。對廖偉立而言,建築物的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,一個好的建築物必須達到三種層次,那就是要具備生活性的「真」、技術性的「善」與藝術性的「美」。

 

(主館採玻璃帷幕的方式,大量引入自然光線,維持與自然平衡的關係)

九九峰下的「毓繡美術館」
以「退」的策略,低調的回應大自然。
以「藏」的道理,琢磨出精緻的品質。
以「簡」的方法,展現優雅的俐落。
 
葉毓繡女士向李足新教授習畫二十幾年,因緣際會下,兩人想要蓋一座當代「寫實藝術」的私人美術館,希望成為台灣藝術學子躍上國際舞台的公共平台,並讓藝術與生活美學走入當地社區,解構藝術殿堂附庸風雅的距離感,轉而用藝術駐村的方式,打造親民的巷弄美學,邀請一輩子從未進過美術館的阿公阿嬤來參觀或參與其中。

「毓繡美術館」不僅是一座美術館,其建築背後更大的隱藏意義,便是串聯地方共生的連結性。廖偉立透過前後三百餘次的現勘,觀察這個坐落於南投縣草屯鎮平林里九九峰下高起台地上的基地,當地居民以務農為主,為了因地制宜,找出自然與人工關係的設計構想,他保留原有的一片葡萄園,利用高低差於最低處形成一生態池,並將三棟建築物體錯落有致地配置在台地之上,住宿區及文創空間利用原有地形的坡度,半嵌在地下;餐廳運用大棚子的設計概念,以玻璃圍合的方式,提供訪客一個舒適的用餐環境;主館與屋頂的FOLLY則成為整個建築量體的視覺焦點。
 
巧妙運用中國庭園「一阻、二引、三通」的手法,訪客經由人工長廊的引導,在交錯的中介空間及光影變化下,慢慢地由外至內進入主館所在位置。主館一、二樓則利用玻璃帷幕與灰磚交互配置,一方面虛化樓高的壓迫感,二方面玻璃反感的質感,亦與天空的變化有所呼應,企圖消除建築屋頂天際線與天空邊界的關係。
 
走入主館內,卷軸式的樓梯動線,讓訪客在觀看展品的過程中,時而遊走在室內,時而轉出至戶外,不會有被包覆在一個密閉空間中看展的感覺,觀賞的心情也能隨著空間的轉換,變得更豐富有層次。主館中有一個宛如若九九峰一線天的陡梯,走上去可到達屋頂的FOLLY,進而了解建造美術館的緣由及建築師設計過程的影像紀錄。2015年完工迄今,「毓繡美術館」獲得2016年台灣建築獎首獎的肯定,其簡單、雅緻、細膩的建築風格,已默默在草屯山林間,成功吸引無數人來此造訪,目前參觀採免費預約制。

(灰磚圍牆的質樸風格,產生與自然共生的時間感與溫潤感)

(走進人工長廊,感受空間疏密得宜的巧思,讓人靜心進入館內欣賞藝術品)

(主館通往頂樓Folly的樓梯,宛如九九峰一線天的設計概念)
永遠在追尋下一個經典代表作
廖偉立的建築觀與作品,總給人很衝突、很中西混雜的風格。時而簡約低調,時而狂野前衛,本身非基督徒的他,卻蓋出多座令人印象深刻的教堂作品。他笑稱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雜木林的人,很難定義,只求在建築的核心價值上,追求言行一至。
 
每個人對建築的詮釋與感受不盡相同,建築師很像一個小說創作家,創作時雖有自己的主觀哲學與構思,但觀看著會依照自己的成長背景與三觀(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)的不同,呼應出每個人內心「見山不是山」的不同景致。他只希望走進他建築設計裡的人們,都能夠擁有豐富的驚喜感受。
 
對國內、外已獲獎無數的廖偉立,自認經典代表作上未出現,「最好的作品,永遠在下一次淬鍊中方才出現。」縱使投身建築業已數十載,仍必須不斷透過學習,去探索不同的自己。對他而言,一名卓越建築師的修練過程,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。

(廊道間內外虛實的動線設計,轉進間感受風景如畫的優雅寫意)

(展示空間與樓梯空間交織有致,視覺穿透性強)

|廖偉立 建築師|

立建築工作所(AMBi Studio)主持人
出生於台灣苗栗縣通霄鎮,台灣註冊建築師、大陸一級註冊建築師,以公共工程建築設計見長,桃園東眼山上的公共廁所、台中彰化王功橋、台中忠孝路長老教會等,造型強烈的現代作品,讓他榮獲了2004年日本SD Rview年度獎、2004WA中國建築獎佳作、2005年台灣地區建築首獎等大獎項的肯定,為台灣中生代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。

※ 毓繡美術館:https://www.yu-hsiu.org/aboutus/3

※ 圖片來源:立建築師事務所

※ 資料來源:(晨露專刊n.04)

Architecture Aesthetic

造化建築觀之毓繡美術館

BY 麗晨編輯部
12/4/2023

造化,

意旨大自然創造、化育萬物的過程。在見自己、見天地、見眾生的宗師之路上,廖偉立認為身為一名出色的建築師,同樣也必須審時度勢地巧妙掌握「天地宇宙」、「人體宇宙」、「建築宇宙」三者間的關聯與共生關係。

建築,是不斷尋找關係的過程
大至宇宙,小至建築,建築既是生活,又是生命,更是一種信仰系統。深受《老子》處世哲學觀影響的他相信,萬事萬物都存在一種微妙共生、交互運行的關係。轉化到建築哲學觀上,他不停透過建築來尋找與人、與天地、與歷史、與文化、與自然的關係。
 
2005年於「台北當代藝術館」的建築展中,廖偉立提出「雜木林美學」此一概念。台灣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,造就林相生態豐富、雜木混處的環境,從歷史層面觀之,亦受到中原文化與殖民文化的影響,同樣交雜混合出多種文化樣貌。不同於歐洲較為極簡的美學風格,台灣的生活環境與常民的生活能量,匯集如同雜木林般,呈現「多元與複雜」的價值,看似衝突卻具協調感。
 
長年接觸公共工程的他認為,建築物在城市中就像一個舞台,承載的能量應該要多元,建築形式的背後也必須富含隱藏意義。
 
當與建築真實對話時,不能只從單一美學觀點,來看待建築形體的美醜與否,建築現象也有很多面向要去了解,諸如:結構、材料、功能、使用者行走的動線、當地居民生活的軌跡等,太多綜合要件需同時觀照。對廖偉立而言,建築物的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,一個好的建築物必須達到三種層次,那就是要具備生活性的「真」、技術性的「善」與藝術性的「美」。

 

(主館採玻璃帷幕的方式,大量引入自然光線,維持與自然平衡的關係)

九九峰下的「毓繡美術館」
以「退」的策略,低調的回應大自然。
以「藏」的道理,琢磨出精緻的品質。
以「簡」的方法,展現優雅的俐落。
 
葉毓繡女士向李足新教授習畫二十幾年,因緣際會下,兩人想要蓋一座當代「寫實藝術」的私人美術館,希望成為台灣藝術學子躍上國際舞台的公共平台,並讓藝術與生活美學走入當地社區,解構藝術殿堂附庸風雅的距離感,轉而用藝術駐村的方式,打造親民的巷弄美學,邀請一輩子從未進過美術館的阿公阿嬤來參觀或參與其中。

「毓繡美術館」不僅是一座美術館,其建築背後更大的隱藏意義,便是串聯地方共生的連結性。廖偉立透過前後三百餘次的現勘,觀察這個坐落於南投縣草屯鎮平林里九九峰下高起台地上的基地,當地居民以務農為主,為了因地制宜,找出自然與人工關係的設計構想,他保留原有的一片葡萄園,利用高低差於最低處形成一生態池,並將三棟建築物體錯落有致地配置在台地之上,住宿區及文創空間利用原有地形的坡度,半嵌在地下;餐廳運用大棚子的設計概念,以玻璃圍合的方式,提供訪客一個舒適的用餐環境;主館與屋頂的FOLLY則成為整個建築量體的視覺焦點。
 
巧妙運用中國庭園「一阻、二引、三通」的手法,訪客經由人工長廊的引導,在交錯的中介空間及光影變化下,慢慢地由外至內進入主館所在位置。主館一、二樓則利用玻璃帷幕與灰磚交互配置,一方面虛化樓高的壓迫感,二方面玻璃反感的質感,亦與天空的變化有所呼應,企圖消除建築屋頂天際線與天空邊界的關係。
 
走入主館內,卷軸式的樓梯動線,讓訪客在觀看展品的過程中,時而遊走在室內,時而轉出至戶外,不會有被包覆在一個密閉空間中看展的感覺,觀賞的心情也能隨著空間的轉換,變得更豐富有層次。主館中有一個宛如若九九峰一線天的陡梯,走上去可到達屋頂的FOLLY,進而了解建造美術館的緣由及建築師設計過程的影像紀錄。2015年完工迄今,「毓繡美術館」獲得2016年台灣建築獎首獎的肯定,其簡單、雅緻、細膩的建築風格,已默默在草屯山林間,成功吸引無數人來此造訪,目前參觀採免費預約制。

(灰磚圍牆的質樸風格,產生與自然共生的時間感與溫潤感)

(走進人工長廊,感受空間疏密得宜的巧思,讓人靜心進入館內欣賞藝術品)

(主館通往頂樓Folly的樓梯,宛如九九峰一線天的設計概念)
永遠在追尋下一個經典代表作
廖偉立的建築觀與作品,總給人很衝突、很中西混雜的風格。時而簡約低調,時而狂野前衛,本身非基督徒的他,卻蓋出多座令人印象深刻的教堂作品。他笑稱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雜木林的人,很難定義,只求在建築的核心價值上,追求言行一至。
 
每個人對建築的詮釋與感受不盡相同,建築師很像一個小說創作家,創作時雖有自己的主觀哲學與構思,但觀看著會依照自己的成長背景與三觀(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)的不同,呼應出每個人內心「見山不是山」的不同景致。他只希望走進他建築設計裡的人們,都能夠擁有豐富的驚喜感受。
 
對國內、外已獲獎無數的廖偉立,自認經典代表作上未出現,「最好的作品,永遠在下一次淬鍊中方才出現。」縱使投身建築業已數十載,仍必須不斷透過學習,去探索不同的自己。對他而言,一名卓越建築師的修練過程,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。

(廊道間內外虛實的動線設計,轉進間感受風景如畫的優雅寫意)

(展示空間與樓梯空間交織有致,視覺穿透性強)

|廖偉立 建築師|

立建築工作所(AMBi Studio)主持人
出生於台灣苗栗縣通霄鎮,台灣註冊建築師、大陸一級註冊建築師,以公共工程建築設計見長,桃園東眼山上的公共廁所、台中彰化王功橋、台中忠孝路長老教會等,造型強烈的現代作品,讓他榮獲了2004年日本SD Rview年度獎、2004WA中國建築獎佳作、2005年台灣地區建築首獎等大獎項的肯定,為台灣中生代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。

※ 毓繡美術館:https://www.yu-hsiu.org/aboutus/3

※ 圖片來源:立建築師事務所

※ 資料來源:(晨露專刊n.04)

想參觀嗎? 聊聊天
CONTACT US
KNOW MORE
Related Articles
Home Life
鏤空自己,以光影傳遞幸福
藝術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如何用藝術帶給大家幸福;藝術家的任務是在沒有陽光的時候去創造陽光,要把陽光散布到別人的心裡前,總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。
Home Life
在轉角遇見達文西
藝術應該是生活的、平易近人的,它可以是你家窗口的綠栽陳設,也可以是街頭轉角的一街一景,藝術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,只需打開感官用心去感受。
Architecture Aesthetic

造化建築觀之毓繡美術館

BY 麗晨編輯部
12/4/23

造化,

意旨大自然創造、化育萬物的過程。在見自己、見天地、見眾生的宗師之路上,廖偉立認為身為一名出色的建築師,同樣也必須審時度勢地巧妙掌握「天地宇宙」、「人體宇宙」、「建築宇宙」三者間的關聯與共生關係。

建築,是不斷尋找關係的過程
大至宇宙,小至建築,建築既是生活,又是生命,更是一種信仰系統。深受《老子》處世哲學觀影響的他相信,萬事萬物都存在一種微妙共生、交互運行的關係。轉化到建築哲學觀上,他不停透過建築來尋找與人、與天地、與歷史、與文化、與自然的關係。
 
2005年於「台北當代藝術館」的建築展中,廖偉立提出「雜木林美學」此一概念。台灣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,造就林相生態豐富、雜木混處的環境,從歷史層面觀之,亦受到中原文化與殖民文化的影響,同樣交雜混合出多種文化樣貌。不同於歐洲較為極簡的美學風格,台灣的生活環境與常民的生活能量,匯集如同雜木林般,呈現「多元與複雜」的價值,看似衝突卻具協調感。
 
長年接觸公共工程的他認為,建築物在城市中就像一個舞台,承載的能量應該要多元,建築形式的背後也必須富含隱藏意義。
 
當與建築真實對話時,不能只從單一美學觀點,來看待建築形體的美醜與否,建築現象也有很多面向要去了解,諸如:結構、材料、功能、使用者行走的動線、當地居民生活的軌跡等,太多綜合要件需同時觀照。對廖偉立而言,建築物的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,一個好的建築物必須達到三種層次,那就是要具備生活性的「真」、技術性的「善」與藝術性的「美」。

 

(主館採玻璃帷幕的方式,大量引入自然光線,維持與自然平衡的關係)

九九峰下的「毓繡美術館」
以「退」的策略,低調的回應大自然。
以「藏」的道理,琢磨出精緻的品質。
以「簡」的方法,展現優雅的俐落。
 
葉毓繡女士向李足新教授習畫二十幾年,因緣際會下,兩人想要蓋一座當代「寫實藝術」的私人美術館,希望成為台灣藝術學子躍上國際舞台的公共平台,並讓藝術與生活美學走入當地社區,解構藝術殿堂附庸風雅的距離感,轉而用藝術駐村的方式,打造親民的巷弄美學,邀請一輩子從未進過美術館的阿公阿嬤來參觀或參與其中。

「毓繡美術館」不僅是一座美術館,其建築背後更大的隱藏意義,便是串聯地方共生的連結性。廖偉立透過前後三百餘次的現勘,觀察這個坐落於南投縣草屯鎮平林里九九峰下高起台地上的基地,當地居民以務農為主,為了因地制宜,找出自然與人工關係的設計構想,他保留原有的一片葡萄園,利用高低差於最低處形成一生態池,並將三棟建築物體錯落有致地配置在台地之上,住宿區及文創空間利用原有地形的坡度,半嵌在地下;餐廳運用大棚子的設計概念,以玻璃圍合的方式,提供訪客一個舒適的用餐環境;主館與屋頂的FOLLY則成為整個建築量體的視覺焦點。
 
巧妙運用中國庭園「一阻、二引、三通」的手法,訪客經由人工長廊的引導,在交錯的中介空間及光影變化下,慢慢地由外至內進入主館所在位置。主館一、二樓則利用玻璃帷幕與灰磚交互配置,一方面虛化樓高的壓迫感,二方面玻璃反感的質感,亦與天空的變化有所呼應,企圖消除建築屋頂天際線與天空邊界的關係。
 
走入主館內,卷軸式的樓梯動線,讓訪客在觀看展品的過程中,時而遊走在室內,時而轉出至戶外,不會有被包覆在一個密閉空間中看展的感覺,觀賞的心情也能隨著空間的轉換,變得更豐富有層次。主館中有一個宛如若九九峰一線天的陡梯,走上去可到達屋頂的FOLLY,進而了解建造美術館的緣由及建築師設計過程的影像紀錄。2015年完工迄今,「毓繡美術館」獲得2016年台灣建築獎首獎的肯定,其簡單、雅緻、細膩的建築風格,已默默在草屯山林間,成功吸引無數人來此造訪,目前參觀採免費預約制。

(灰磚圍牆的質樸風格,產生與自然共生的時間感與溫潤感)

(走進人工長廊,感受空間疏密得宜的巧思,讓人靜心進入館內欣賞藝術品)

(主館通往頂樓Folly的樓梯,宛如九九峰一線天的設計概念)
永遠在追尋下一個經典代表作
廖偉立的建築觀與作品,總給人很衝突、很中西混雜的風格。時而簡約低調,時而狂野前衛,本身非基督徒的他,卻蓋出多座令人印象深刻的教堂作品。他笑稱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雜木林的人,很難定義,只求在建築的核心價值上,追求言行一至。
 
每個人對建築的詮釋與感受不盡相同,建築師很像一個小說創作家,創作時雖有自己的主觀哲學與構思,但觀看著會依照自己的成長背景與三觀(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)的不同,呼應出每個人內心「見山不是山」的不同景致。他只希望走進他建築設計裡的人們,都能夠擁有豐富的驚喜感受。
 
對國內、外已獲獎無數的廖偉立,自認經典代表作上未出現,「最好的作品,永遠在下一次淬鍊中方才出現。」縱使投身建築業已數十載,仍必須不斷透過學習,去探索不同的自己。對他而言,一名卓越建築師的修練過程,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。

(廊道間內外虛實的動線設計,轉進間感受風景如畫的優雅寫意)

(展示空間與樓梯空間交織有致,視覺穿透性強)

|廖偉立 建築師|

立建築工作所(AMBi Studio)主持人
出生於台灣苗栗縣通霄鎮,台灣註冊建築師、大陸一級註冊建築師,以公共工程建築設計見長,桃園東眼山上的公共廁所、台中彰化王功橋、台中忠孝路長老教會等,造型強烈的現代作品,讓他榮獲了2004年日本SD Rview年度獎、2004WA中國建築獎佳作、2005年台灣地區建築首獎等大獎項的肯定,為台灣中生代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。

※ 毓繡美術館:https://www.yu-hsiu.org/aboutus/3

※ 圖片來源:立建築師事務所

※ 資料來源:(晨露專刊n.04)

想參觀嗎? 聊聊天
CONTACT US